摆脱“现代焦虑”的生活方式——禅修
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不发一语。这时听众们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因此禅便在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之间诞生了。禅的生命并不依靠历史的事实。无论是谁创造了这个故事,显然他已把握住禅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开。
禅,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有一股神奇的力量。禅宗主张凭直觉去认识人的本来面目,去体现宇宙的真理。贪婪和执著等无明阻碍我们,成见、偏见和虚伪蒙蔽我们,般若的光明性被尘封,智慧无从流露,本性渐渐迷失,以至整个人陷入到众多烦恼与痛苦的包围中去。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这就迫使大家都在积极找寻一种能缓解压力、调节身心的、实用的养生方法。
禅还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禅的宗旨不是要人们逃避现实生活,而是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发扬人性中的真、善、美,抛弃狭隘和自私,增长智慧,培养爱心。积极入世、面向社会人生是禅的终极意义。它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它既出世又入世,在入世中完成内在的自身超越,引导个人在修炼中成为入世出世的自由行路人。
一个人能否健康长寿,主要取决于他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出生年龄不可改变,但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完全可以通过身心锻炼、思想意识、修养加以改变,而心理上的改善又能带来生理上的改善。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每日饮食要有节制,心中时时要有正念、正思维,少欲,少贪少嗔,少嫉少恼,这便是佛家养生之道。佛家养生观认为,养生最主要的是养心,心性是人体所依的根本。若不把心性养正、养善、养好,就无法达到养生的目的。因此,修禅的终极目的就是明心见性,因此心性要柔和,要广大,要安然,要平和。如果心性闭塞、强硬、执著、迷暗,就不可能明心见性。
禅,如何认识、体会?这须依于善知识的引导,从每日三十分到一小时的坐禅静虑学起。若能持之以恒,待因缘成熟,即可感发禅悟,体会禅趣,丰富人生。
| 禅修的利益 |
1. 消除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的产生来自心的散乱,及对生活现象的错误认识,当透过坐禅训练,让心静下来时,“觉性”会帮助我们辨别邪正、厘清错误,所谓的压力也就自然消除。
2. 增进身体健康
现代的医学科技告诉我们,人类百分之七十的身体病痛是来自心内焦急、贪婪、瞋恚的情绪,佛法亦说:“心生则种种法生”。由此可之,若想增加身的健康,从心的修养作起,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
3. 提升内在涵养
人心不古,道德没落,乃起因于人们听不到,或没有时间听自己内心“宁静”的声音,所以终日活在追逐名利、权势、地位当中,时刻为爱恨情仇、忧悲离苦的恶友所扰害。倘能与“坐禅”为友,则可逐渐远离名利、权势、地位,爱恨情仇、忧悲离苦的恶友,进而升华内在涵养。
4. 享有禅悦之乐
佛陀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即是禅定之乐,是一种从绝对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坐禅修持者,能体验到这种禅悦之乐。
5. 不为烦恼所缚
佛陀还说:坐禅能得“漏永尽”,这漏永尽的“漏”字就是烦恼的别名,坐禅能使烦恼永远止息,获得究竟解脱,故言漏永尽。
6. 开发本具智慧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依戒生定,依定发慧。”,这里所讲的智慧是“般若”的意思。般若是梵文译音,翻成中国话叫智慧,是一种能体悟宇宙人生真象的智慧,非一般世智辩聪。由于“般若智”是一切有情众生本具的,只要假以时日的坐禅修练,就能显发出来,故言开发。
7. 明见清净本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法语是六祖惠能大师开悟时说的,若语译成白话即是“没有想到人们的灵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坐禅能帮助我们得到这种体证,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
8. 圆满成就佛道
有僧问:“甚么是佛道?”
马祖禅师说:“即心即佛,无心曰道。”
现前这一念心如何做佛?既已无心如何悟道?佛道是甚么?唯证方知。唯精勤于坐禅者能证,唯证悟者能圆满成就佛道,望君努力坐禅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