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观念纠偏 系列之二
挫伤扭伤,冷敷还是热敷?
急性运动损伤,软组织挫伤在日常生活中是避免不了的,那么您知道它的正确处理方法吗?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有趣的“大米原则”:现代运动医学指出运动损伤急救有一个有趣的处理原则,简称为“RICE”,因其中文意思是大米,故又称“大米原则”。
具体做法如下:
R:rest(休息),要求停止受伤部位的运动,好好休息可以促进较快的复原;
I:ice compress(冰敷),立即对受伤部位进行冰敷,可用冰袋或冷却喷剂,目的是使周围毛细血管收缩,限制内部血液流动,减轻肿胀,消除疼痛;
C:constrict(压迫),压迫可使受伤区域的肿胀减小,可以用弹性绷带包扎于受伤部位,来减少内部出血;
E:elevate(抬高),抬高伤部,高于心脏部位,以减少血液循环至伤部,避免肿胀。
以上“大米原则”的休息、压迫、抬高三项措施都挺好,唯独对于“冰敷”,也就是冷敷,我们要打一个大问号,好好探讨一番。
从中医角度来看,冰乃性寒,寒性凝滞,主收引,易伤阳气。冷敷后局部受寒冷刺激,气血凝滞,损伤局部毛细血管的出血、肿胀确实能够控制。
但是,若在局部运用冰敷,因为寒冷入侵,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利于后期的损伤组织修复,甚至终身遗留反复疼痛症状,天气变化就发病。由此可见,冷敷之后,可能终身反复发损,戒之戒之!
正如《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且往往遇阴雨天气变化症状就加重,民间俗称“发损”。
而中医理论中“温热”与“消散”,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本草求真》:“温以守内而不凝,散以行外而不滞。并施,而病不致稍留于中而莫御矣。”
只要没有导致损伤、出血的原因继续存在,急性损伤后适当热敷,虽然暂时性可能会增加少量出血,但其实无妨。从远期预后来看,温热刺激反而能使局部组织的气血得以温通,加速瘀血的扩散、利于其吸收。
所以急性损伤后,从远期疗效看,热敷比冷敷好。那么,热敷该使用什么物品,又如何操作呢?
一般印象里,人们喜欢使用热毛巾、热水袋进行热敷,但在使用时一定要让其与皮肤相隔,以免湿气进入体内,或温度过高导致烫伤。
其实,此时还有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外敷具有温散作用的中药散剂或药酒,并视情况所需,结合加热或拍打,促进药物吸收,加速散瘀、消肿、止痛。众所周知,中药亦分寒、热、温、凉四性,温热两类药性多为发散,能促进气血在人体的循环流通。
《药性赋》曰:“药有温热,又当审详。欲温中以荜拨、用发散以生姜。” 临床使用温性药物,即使在常温下外敷,也可称温敷。
局部外用温热药,能达到温经止痛,温通气血、祛瘀消肿的作用。
中医临床上,常将一些具有辛温通络、消肿止痛的药物,经过浸泡取汁制成药酒,遇有跌打损伤,即喷涂于患部,结合局部柔拍;或直接用中药散剂调以温水,外敷患部并加以包扎,促进药物吸收,药力起效后能较好地散瘀消肿。
我国古人十分聪明,这种用于跌打损伤的中药制剂古已有之,民间配方也多种多样。可见,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回首老祖宗流传千年的经验和方法,疗效是硬道理,难道还会有冷敷、温敷的疑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