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圆通》:今天,我们为何越来越喜欢禅意
越来越发现,
自己喜欢那种很禅意的东西。
那种极简、写意、宁静的意境!
在众多乐器中,
古琴无疑是最写意的。
那种清冽、高古、悠远的声音,
寥寥数音,就能勾勒一片诗酒田园,
勾抹踢挑,就能神交无限天地宇宙。
古琴和山水画是高度相同的,
都只在关键处着墨,
看似随意的大片“留白”,
却是恰到好处,
能让听者去遐想补充……
如此这般,
则弹者高山,听者流水,
那种神交意会的趣味,
是至淡清欢,是雅趣盎然。
我也发现身边喜欢这种禅意的人越来越多,
禁不住思考一个问题:
为何现代人越来越喜欢禅意?!
当然没有人给出标准答案,只是自我探索。
现代工业化滥觞数百年,
工业化最大的特点是不断地细分细分,
学科、工序、分工……
(我们当然听说过富士康的流水线有一道工序就是给电脑手机的主板贴标签,某工人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一个机械性的动作:把标签贴在某个指定的位置上,就细分到这种程度)
单一化机械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工具化异化,
人像机器一样劳动工作。
但毕竟,人不是机器,
工具性代替不了人性。
这样做的后果,
是让人感觉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分离之痛苦,
一种人与神,人与自然,
人与族群,心灵与肉体,
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离的痛苦。
这种粗暴的撕裂,
让我们失去了“根”,丢了“魂”,
一旦关闭了工作模式,
人就像无家可归的游魂一般。
心便没有了去处,
即使身边“高朋满座”,
但跟自己毫无关系,
内心是孤苦无告的!
人性的本能驱动着我们去完整,
这种需求就像植物对于阳光的渴求是一样。
渴望内心重新和谐,
能够心生太极,阴阳互动,生生不息,
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感、意义感,
克服内心那个像黑洞一样的分裂,
对于被碎片化,被工具化,
不满、愤怒、沮丧、抑郁……
我们渴望和自然、同伴、亲人甚至自己,
能够有真正的连接与融合,交流与滋养。
而禅的精神,似乎对治了这种时代的焦虑。
禅是超越二元对立的红尘价值观的,
这里没有批判,没有对错高低之别,
只是冷静地观察,温暖地照见,
洞察每一个结果(无论辉煌还是失败)后面的
纷飞的无数偶然与必然。
一种绝对的宁静,
绝对的抽离,绝对的洞见,
会发现诸多贪嗔痴慢疑如云烟来来往往,
看多了,看清了,明白了,
突然大彻大悟,了无挂碍!
得不足喜,失不足惜。
无所依,无所靠,无所待,无所求,
如此再观世界,则是: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独特思辨,
“变山河大地为真我,
变真我为山河大地”的澄明境地。
于是终于可以去掉
我们的“有色眼镜”去看世界,
如其本来,还其本来面目!
也唯有如此,
才能冲破了孤独、僵硬的自我限界,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此时才证得:
花瓣上的晚露,绿叶上的夜雨,
晓鸡暮鸦,夏虫秋蝶,
池上碧苔,叶底黄鹂,
都不再与我无涉或对立,
而是与我们扩展了的心灵
紧紧相连的此岸,
是我们消除孤独的伴侣。
普通人,只有和人在一起才不孤独;
对生命有追求者,
却是无法满足的。
他们必须深入,
如春蚕破茧而出一般,
去呼吸天地宇宙的一切灵性存在,
顿悟大道!
如此才能去除内心的“百年孤独”,
获得内心的安详与宁静,
而这,与他人毫无关系。
而古琴声,往往在这个时候,
能够给我们最温暖的陪伴,
甚至灵性的指引!
或许,这是千百年来,
人们热爱古琴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