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中国的最大原创是中医
一位西班牙记者在一篇文章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了,文化认同感却在消失。中国很快会成为世界大国,并正以某种形式,悄悄地进入西方世界。然而,一个西方化的中国,对世界而言,是更富裕了,还是更贫困了?
面对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断裂与窘境,楼宇烈不断地表达着自己的忧思与主张,即便是在耄耋之年他依然不遗余力。
他新书《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如何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两大主题,以睿智的哲思颠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为复兴传统文化描绘了行动路线图。
楼宇烈在书中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他认为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西文化各有优势,又各有弊端,被视为从西方引进的“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特产。传统才是我们的原创,在技术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的就是中医。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有抛弃了传统,才是原创。原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继承优秀的传统去发展。抛弃了传统去跟西方接轨,没有了自己传统文化的烙印,还是什么原创呢?”当下中国人应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本书写道:“我希望国人能够以传统文化的智慧为基础,去吸收西方文化中值得学习的东西,然后创造出适合当今世界的新文化。”
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说,楼宇烈在本书中言:尽管我们常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精华”部分到了无能的后辈手上也会变成糟粕的,所谓“糟粕”到了有智慧的后辈手里也会变成精华的。
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绝对化,应将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去重新认识。这与学者龚鹏程的率性之言有些相像,龚鹏程曾言:“每个人都这样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都觉得理所当然。什么?你觉得很有道理?那我问你,如果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跟我说:龚鹏程,你学问很好,但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认为我该如何?我只能伸手打他一巴掌,喝道:‘胡说八道,我的精华与糟粕你懂啊?’不是吗?
现在人动不动就说要对古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却没衡量衡量自己是什么玩意。你跟孔子的距离是火星跟地球的距离呀,开什么玩笑,人家讲什么你都听不懂,还精华糟粕呢!”
如今国人对待传统文化,不是理性有加,而是太过轻率了。一位专栏作者曾写过题为“我为什么不相信中医”的文章,作者列举了几篇古代文章,从那几篇文章可以看出古代婴儿的夭折率很高。“我从事古籍研究工作,经常会读到一些特别心酸的文章,很多就是哀悼早夭的。”作者最后写道,“虽然无数人宣称,中医治好了他的宿疾,但我只是不信。”即便是夭折率很高,就能证明中医是假的吗?作为一名古文化研究者,还如此任性地看问题,并不以为羞反以为荣,真是让人醉了。而这样的心态,又颇具代表性。
对西方文化的过度皈依,催生出了“科技万能”论,即便是在学者中间亦不乏这样的谬误。“一百多年前的汪士铎面对中国的4亿多人口,曾经发出绝望的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但当中国的人口超过11亿的时候,‘天地之力’不但没有穷,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到了汪士铎不能想象的程度。
在充分意识到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时,我们完全不必做现代的汪士铎,而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学者葛剑雄在其新书《我们应有的反思》中作如是言。在葛剑雄看来,积极的发展能够解决人口膨胀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当超导、受控核聚变、遗传工程等新技术取得突破之后,中国现有的资源就能满足更多人口的需要。”
我不知道葛剑雄是否经历过到处是人山人海时的压抑与绝望。诚然,如今人们的饮食丰富程度是提高了,但是想想又有多少涸泽而渔呢?土地,没有间隔性休养,农作物和肉蛋奶的高产又有多少是靠化肥和激素饲料来提高的呢?
楼宇烈在书中写道:“纵观近几百年来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社会)的关系、身心的关系,日趋紧张、恶化,原因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遗失。因此,现在亟须重振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而抛弃异化了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主义’、‘科技万能’等思想。正确地阐释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将它贡献给世界,是当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